漫話燈謎
謎語在我國已流傳數千年,由士大夫的風雅娛樂,演變而為雅俗共賞的娛興活動,並衍伸出許多流派,其中燈謎即是一直盛行不歇的一派。
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花燈上,讓人們一邊賞燈,一邊猜謎。由於燈謎難以猜中,如同老虎難以射中,因此有「燈虎」之別名。燈謎的謎面包羅萬象,不分古今中外,無論是詩詞文章,花鳥走獸,或是名稱物品,只要是眾所周知的事物,又能和謎底吻合都可以,但如何作得巧,作得有趣味,那又是一番學問了,故燈謎可說是智慧的結晶。
燈謎在製謎者的巧思之下,創立出數十種不同的格式,現今比較常見者有捲簾格、梨花格及諧音格、解鈴格及繫鈴格、錦屏格、白頭格及素履格、落帽格及脫靴格、蝦鬚及燕尾格、螓首及蜓尾格等。捲簾格,表示其謎底的原句必須倒讀,其含義才能與謎面相吻合;梨花格與諧音格,其謎底只取音同或音似,並不拘字義,故多用於製作方言諺語的燈謎;解鈴格及繫鈴格,源自於在古書上若有需讀成破音的字,皆繫之以圈,狀似繫鈴,而凡有破音字欲讀作本音,便需捨去其圈,解鈴或繫鈴後之謎底,便可與謎面相吻合;錦屏格又稱遙對格,不但要求謎底與謎面的工整對仗,其謎底還需嵌有「對」、「比」、「偶」、「匹」、「配」等字樣,既有趣,又相當困難;白頭格與素履格,前者又稱皓首格,是謎底的第一個字可用同音字,素履格則為謎底的最後一字可用同音字來讀;落帽格及脫靴格,表需將謎底的頭一字或末一字刪去,才合於謎面;蝦鬚格指謎底的頭一字要像蝦鬚一樣左右分開,燕尾格指謎底的最後一字需像燕尾一般左右分開,螓首格是將謎底的頭一字上下分開,蜓尾格則是將謎底的末一字上下分開。
燈謎是一項兼具知識性、娛樂性、趣味性的元宵活動。無論是報章雜誌或是百貨公司,在元宵之前都會想出許多燈謎,讓民眾大顯身手,而元宵夜的燈謎晚會,更將整個元宵節的氣氛帶入最高潮。
燈謎,又名文虎.猜燈謎,亦稱打虎.彈壁燈.商燈.射.解,拆等,現在,人們都習慣用"燈謎"一稱.
燈謎是我國勞動人民知慧的結晶,是我們民族傳統的一門綜合性藝術.早在夏代,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.到了春秋戰國時期,這種歌謠發展,演變成"瘦辭"(亦稱"隱語").當時由於列國分爭,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,往往都用"隱語"道出已見,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.<<國語.晉語>>記載:"有秦客瘦辭于朝,大夫莫之能對也."可見那時的這些"瘦辭"和"隱語",就是我國燈謎的雛形.直至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作"井"."龜"."土"三個字謎,並以<<字謎三首>>收入他的詩集後,才有了"謎"字一稱.
開始的謎流行於口頭說猜,三國時期有人把謎寫在紙上貼出來令人猜對.到了南宋,有一些文人學士為了顯示才學,常在元宵花燈之夜,將謎條貼在紗燈上,吸引過往行人,因之又有了"燈謎"一稱.
|